台灣高爾夫濫觴於 1918 年的台灣高爾夫俱樂部。
被稱為「南洋王」的松崗富雄當時自馬尼拉返台,並於「梅屋敷」(為 國父訪台時住宿之所,現今仍保存為史蹟)與當時總督府之行政院長官下村宏及台灣銀行總經理櫻井太郎、石井光次郎等人餐敘,席間言及高爾夫運動已在馬尼拉興起,並蔚為時尚,餐後松崗富雄並將一套高爾夫球具贈送下村長官,亦送與石井一雙馬尼拉製之舊球鞋。
當時自美歸來之三井物產球員井上信,於 1918 年在日本贏得第一屆日本業餘高爾夫公開賽,趁其同年五月間來台訪問之契機,集合有志者敦請該氏在台北馬場町練兵場(現建國中學舊址)首作示範表演,並實行教授。當時的臨時球道乃商請有關單為派出 50 至 100 名工人,採N字型之兩邊,長約 600 尺、寬約 120 尺之範圍將長達尺餘之雜草在數小時之內全部割平,並於預定作為果嶺之中埋入茶葉罐作為球洞。井上信稱讚「在數小時之內能開闢完成一球道,在世界高爾夫史上恐無前例。」
藉此契機,有志人士即積極規劃一正式球場,後決定採用清朝之練兵舊址。當時該地屬陸軍用地,櫻井鐵太郎乃於 1918 年 7 月 9 日以書面正式向陸軍經理部長林主計提出申請借用,並請准撥該練兵場一隅興建以杉樹皮做頂之簡單小屋。 10 月間,依據櫻井與藤野幹氏之設計建成 6 洞,其一切費用均由櫻井個人捐贈。工事進行事務由台銀淡水出帳所之姬野安夫及技師安田儀之助監督,另由陸軍雇員率領數十名工人進行施工,當時 6 洞之總長度為 1,224 碼。 1919 年 6 月 1 日舉行開場式,曾田陸軍參謀長親致祝詞後,由下村宏開球進行開場比賽。
當時不過為高爾夫同好者之集合而已,其建設維護等費用均由櫻井獨立支持,球場之管理維護乃委請台銀淡水出帳所所長姬野擔任。至 1919 年 11 月 3 日才參考東京高爾夫俱樂部之章程,擬就章程六條,創立台灣高爾夫俱樂部,開始徵收會員,每人每月會費三圓,並推舉會長及委員。
1920 年 2 月末,創辦人櫻井辭去台銀總經理職,退休返日。 1921 年 6 月間,下村宏退休歸日,一時棟樑盡失,俱樂部業務衰退,所幸仍有少數熱心人士鍥而不捨,乃得以繼續經營。 1920 年著手擴建, 1922 年完成 9 洞,球道總長 1,770 碼,標準桿 37 桿,並募集新會員。
3 月建會所, 1923 年落成。 1924 年 3 月擴張為全長 2,682 碼,標準桿 39 桿。 1927 年 1 月,俱樂部進行擴建為 18 洞, 11 月建成 12 洞,並於 1927 年 5 月登記為財團法人。 1928 年 4 月擴建至 15 洞, 1929 年 4 月完成 18 洞,總長 6,000 碼,標準桿 72 桿。 4 月 21 日正式開場,並舉行俱樂部創設 10 週年慶祝會。
1929 年 5 月大藏省大口政務官以國有財產委員身份來台協助俱樂部擴見將陸軍用地及周圍民有地約 12 萬坪全部劃為台北州有地,移交台北州政府管理因此形成台北州政府與財團法人台灣高爾夫俱樂部間租賃契約之關係存在。
1930 年 9 月加入日本高爾夫協會且於 1933 年 11 月在球場舉行最出之「全島高爾夫球友大會」。 1934 年 2 月日本高爾夫界名人赤星建議,大規模改建為 6,500 碼,標準桿 70 桿的 Championship Course 。至此,由原來全長僅 1,244 碼 6 洞時代,經十數次之擴建 18 洞的建設工程完成。
1938 年太平洋戰爭爆發,隨即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台灣高爾夫俱樂部因地勢高亢,可扼守淡水河口與淡海,因而被日軍劃為軍事要塞。 1994 年 12 月,美軍首次砲轟淡水。 1945 年 1 月,美軍大舉砲轟駐台日軍,日軍調動陸軍船舶工兵隊駐防於球場內,並砍樹充為野戰堡壘及大挖坑洞,以防美軍侵攻。 5 月 13 日美軍再次空襲淡水日軍,球場滿目瘡痍、面目全非。
8 月 15 日,日本向盟國投降,日軍撤離台灣,此時球場前 9 洞部份仍存,此時正好各球友先後從上海廈門等地歸台, 1946 年乃由郭金順、陳金獅、陳火順、林火順人共同向淡水鎮公所申請接辦整修。戰後修建球場工程急缺經費,此時幸得台灣警備總司令部參謀長柯遠芬和高級參謀王成章奔走遊說,請淡水區長出面,邀請各界愛好高爾夫人士募捐,共捐得 30 萬圓。 9 月 10 日終於修好第 1 洞至第 9 洞。
1949 年中央政府遷台,球場再次被劃為軍事防衛區,修整工程再次被迫停歇。之後,球場陸續修復。 1952 年「美軍援華顧問團」成立,選擇淡水台灣高爾夫俱樂部為其健身與國際交誼之所,當時已修復 15 個洞,美軍顧問團進駐球場,首先自美空運推土車填平丈餘深的「戰車壕」,才修復完成 18 個洞並建造圓形會館。此時美軍亦將其經營管理理念引進球場,當時球場內販售的飲料、球、球具用品全是美軍帶進來的舶來品。 1960 年代還大舉增建五層樓的住宿賓館、游泳池等休閒附屬設施。並每年舉辦民航杯、主席杯等業餘公開賽,同時為鼓勵與提昇桿弟素質,亦不定期為桿弟們舉辦小型比賽。
1956 年,中華民國高爾夫協會成立,之後台灣北、中、南部高爾夫球場紛紛成立。
1965 年,台灣第一屆中華民國公開賽在此展開,由球場出身的許溪山以四天 290 桿拿下冠軍。
1966 年,中華民國公開賽正式加入遠東(亞洲)巡迴賽,成為巡迴賽七站中的其中一站。(遠東巡迴賽創立於 1962 年,當時只有菲、港、馬、新、日五站, 1965 年泰國加入, 1966 年中華民國加入, 1970 年印度、韓國加入,至 1974 年印尼加入,改名為亞洲巡迴賽。)台灣高爾夫俱樂部自 1966 年起一連承辦了四年遠東巡迴賽的中華民國公開賽,儼然成為台灣舉辦國際性職業比賽的首選之地。
1979 年,台灣與美國斷交,美軍撤台,台灣高爾夫俱樂部重回國人經營。
1980 年,台灣高爾夫俱樂部經高爾夫雜誌選拔,評定為世界最傑出 50 個球場中的第 44 名。
1981 年 5 月 24 日,台灣高爾夫俱樂部會長王永在將球場擴建為 27 洞,並修建新會館,以因應台灣經濟快速成長。
1986 年 10 月 31 日,舉行「中正百齡紀念杯國際錦標賽」,邀請 Arnold Palmer 、 Gary Player 、 Hale Irwin 、 Berhard Langer 等人,一時風雲際會,被受矚目。
1986 年被三商杯高爾夫名人邀請(現今台灣三大賽之一)指定為永久比賽場地。
1988 年為亞洲女子巡迴賽之中華民國女子公開賽開幕站。
1989 年 11 月 26 日,台灣高爾夫俱樂部慶祝成立 70 週年慶不久, 1991 年台北縣長尤清向法院訴請全面收回台灣高爾夫俱樂部租用球場用地, 1995 年尤清縣長強制執行淡水鎮 9 號道路之闢建,使得球場新 9 洞被道路用地切隔,使得原 27 洞球場僅存 18 洞。
1999 年 4 月,台北縣長蘇貞昌與台灣高爾夫俱樂會長謝忠弼達成訴訟和解,繼續租約。 |